华师一号楼,换新装了!
新学期开学
小诗惊奇地发现
一号楼翻新啦
油漆得鲜红的大柱子,在绿树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
从崭新的一号楼前走过
小诗忍不住追寻她的历史和现在
给大家讲讲一号楼的故事
一号楼:厚重的历史
竣工于1956年的一号楼,是桂子山上首批建成的建筑之一。一号楼具有明显的民族建筑风格,遵从了中国古典的习惯,青砖绿瓦、飞檐斗拱,主楼正中与两侧部分的屋顶角度不同,看起来错落有致,具有飞动之美。因而曾有人误以为设计者为建筑大师梁思成,其实不然。
1960年代刚刚建成的一号楼,楼前的梧桐树刚刚栽下
根据华师档案馆的资料和章开沅先生的回忆,一号楼的原始基建图纸上所署主任工程师为当时中南设计院的副总设计师王秉忱,他负责总体规划,具体的设计者则是年轻的女设计师何浣芬(1925-1998),在设计华师这批建筑时,何浣芬还未满30岁。
全国青联委员合影,章开沅(后排右二)、何浣芬(前排左三)
完好保留至今的一号楼和二号楼、西区学生宿舍一起,于2012年12月被列为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成为不可移动的文物。
华中师范学院时期,学生课间从一号楼走出来
一号楼:两大学院驻所
一号楼现为历史文化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行政办公楼。
历史文化学院是华师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华中师范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系,而它们则源于清朝后期起在武昌和汉口开办的几所教会学校,以及1948年中原解放区新建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历史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史学科进入A类学科。
20世纪50年代中期竣工的桂子山一号教学楼
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这座充满着古朴的历史味道的一号楼里,进行了40年之久的工作与教学。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张舜徽,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等职,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其一生完成学术著作24部,逾千万字。
张舜徽先生
1958级的李尊厚还记得:“他给我们讲述我国历代古稿,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竹简木牍到赤帛纸张,地上地下,无所不包。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简直让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学生傻了眼。”
历史文化学院是我校传统优势学院之一。学院设有历史系、文化学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
一号楼二楼就是历史文化学院的所在地,历史文化学院的世界史教研室、古代史教研室、近代史教研室都在一号楼之中。1222教室是历史文化学院的晚点名所在地。
翻新前后的大教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在一号楼办公,其前身是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政治系,成立于1949年12月5日。1994年更名为法商学院,1997年更名为政法学院,2004年9月原政法学院和马列课部合并组建成新的政法学院,2012年6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穿越半世纪的一号楼
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教研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系,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A类学科。
翻修后的一号楼大厅
一号楼:崭新的现在
暑假期间,一号楼经历了大规模的重新装修,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
从前夏日时,走在校门口通往一号楼的的大道上,梧桐树苍翠遮天。一号楼在“华大绿”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它四周葱郁的树木与其门楣上古典的花纹外观,尽显简单大方之美。
翻修前后的一号楼正门
经过了一个暑假的改造,古朴的一号楼拥有了全新的面貌。“华大绿“变为了”中国红”,为历史悠久的一号楼增添了一丝灵动。
古朴的窗棂
云纹拱券的门户
铜钱纹镂空的八卦窗
铜钱纹镂空的八卦窗下,正适合师生求知问道;云纹拱券的门户,赋予庞大建筑以轻盈灵动的感觉。“青砖绿瓦,飞檐斗拱”,一号楼极具动人之美,精心设计的云纹,风格古典却不繁复,屋檐四角轻盈翘起,玲珑别致。
对历史建筑的翻修,重点在于“修旧如旧”,从外观和结构上来看,一号楼的翻新保留了原来的韵味,但也在细节中融入了一些现代化元素,兼顾了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
外墙粉刷一新,窗户也都进行了修整
楼外那条小路铺上了石砖
新的信箱
焕然一新的楼梯间和洗手间
新换的防盗门及明亮的地板
明亮的走廊
翻新后的一号楼,仿佛由一名雪鬓霜鬟的老者蜕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青年,使我们在这栋古老的楼中,既能感受华师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尽情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整洁与便利。
一号楼已经成为华师的一种象征
相信在一代代华师人的呵护下
她还会在这里伫立百年
为潜心向学的莘莘学子提供庇护和服务
谢谢你
一号楼
【推荐阅读】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赵颖 张寒潇
文字:赵颖
摄影:李泓镛 蒋诗意 赵颖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